手机看新闻
[摘要] 11月5日,每三年举办一次的《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来到中国、首选武汉。再一次将生态发展拉到现代化进程的突出位置,也让武汉的自然文化风貌再次被世界看见。
联投未来城|一次高质量发展的人居实践,一场对公园城市的全新探索
/
在以速度闻名的世界光谷,做一名公园城市先行者
摘要:「9C」超级社区模型解读,未来公园场景
编者按:在德国黑森林南部,弗莱堡因河流穿城,森林环绕,以高端制造业中心成就精英人才家园;位于牛津剑桥两大学府之间的Milton Keynes,因为对生态、产业、教育的融合,成为英国最具代表的产城融合典范。从世界看向武汉,似乎每一个产城融合的成功案例,都离不开对生态空间的用心打造。在经历了“有园林,缺公园”、“有公园,无系统”、“有系统,非融合”的发展步履后,“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这一良性关系终于呈现。
11月5日,每三年举办一次的《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来到中国、首选武汉。再一次将生态发展拉到现代化进程的突出位置,也让武汉的自然文化风貌再次被世界看见。
实拍图
湖北联投作为城市共建者,积极抓取生态造城精神。以一座百万方大数据产业园,让城市精英们对公园人居的理想,在这里被一一唤醒,也让这座身处公园之中的大宅,成为人人向往的未来住区。
效果图
一条中央生态绿轴,串起一片生命共同体
建筑是公园里的展品,而公园本身也自成风景
人类对自然总有天生的向往,而一个良好的公园城市体系,能做到有风景的地方,就有公园。联投未来城始终保持“以绿为底”的造城理念,为生态腾挪出更多空间。
在约400万方大数据产业园内,一条中央生态绿轴贯穿其中,依次串联起数栋岛状的商业体与生活配套,使整个产城、住宅、生态、商业艺术充分融合,串联成完整的生命共同体。在这里,城市、人、自然的关系被放大,同时,绿道路网还与外部生态资源互联,让园区自身也成为城市的大公园。
效果图
而在未来,公园城市也早已不局限于提供一片绿地,而是将不同功能的文化设施带入场景。例如,在这条生态走廊上,不仅密布自然景观,还有各类展示馆、信息亭、发布馆、科普园、娱乐场点缀其间,并与产业园、生活、商业串联成片,促进产城人生态的融合。
效果图
效果图
一条街区景观生态带打开对话自然的窗口
社区就是公园,而家就在公园里
当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成为园区工作与生活的重要环节,自然也成为人们“诗意栖居”的关键。
与中央生态绿轴呼应,联投未来城打造一处对城市开放的绿化公园,形成一条“景观生态带”,创造“出门见绿,步行入园”的基本网络。并巧妙置入街角广场、艺术小品、林荫步道、口袋花园、下沉广场等,为生活于此的人们,提供多时段、全天候与自然亲近的空间,发挥公园作为城市客厅的社交属性。
规划图
在这里,自然不再是被“罐装”的风景,而是可以不断被填充、做加法,拓展出生活与工作的更多可能。可以想象,未来的某一个午后,从园区走出来的人们,可以惬意坐在长椅上,清风鸟鸣之间,树枝摇曳在耳,一幅可玩、可游、可赏的互动式生态画卷就此展开。
效果图
一座职住一体的公园住区释放城市的人本格局
自然而然的生活自在惬意的工作
幸福或许很难被量化,但是可以被反馈。人们在空间中停留的时长、意愿,是否在这里拥有更好的睡眠、笑的次数是否比别处多···都是评判是否宜居、宜办公、人与自然是否亲近的标志。
而公园城市的建设,影响的不仅是城市的空间形态,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长远改变。在联投未来城看来,公园城市,也有造“气场”的作用。在以科创、技术、速度、效率闻名的光谷,因为公园城市的出现,压抑的工作氛围也将得到扭转。漫行在街区,“打工人”也会从工作中抽离,浸润在生态友好的氛围中。
效果图
因此,“职住一体,城园融合”,是公园城市的美好愿景,也正是联投未来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
“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这是总书记对公园城市的畅想。而此刻的联投未来城,正以多重公园体系,为工作、生活提供有机养分,在满足自然理想与宜居理想之上,让城市的自然跃然湖岛之间。
回复还可以输入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