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新闻
[摘要] 截至2025年6月,江汉区2025年新开工5个重点项目,总建筑面积达49.76万平方米,总造价32.67亿元,在住宅、民生、公共建筑等领域全面展现建设 “加速度”。
今年上半年,江汉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以“三品四度”为引领,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推动辖区重点项目高效推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截至2025年6月,江汉区2025年新开工5个重点项目,总建筑面积达49.76万平方米,总造价32.67亿元,在住宅、民生、公共建筑等领域全面展现建设 “加速度”。
优化营商环境,共绘发展蓝图
今年以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江汉区局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深化“店小二”服务理念。组织召开江汉区重大项目与建筑企业对接座谈会,促进企企交流、共商发展,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
江汉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将辖区内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一方面加强与项目施工单位联系,优化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推动辖区各类项目有序推进。据了解,目前区级监管在建项目共20个,建筑面积共167.73万㎡,总造价114.2亿元。
“今年上半年,我们辖区多个重点公共建筑项目施工取得了进展。”江汉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谈道。
重点项目跑出“加速度” 多领域建设成果丰硕
公共文化地标拔节生长
位于常青路与青年路交会处的国家级智慧文化综合体的标杆项目——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项目,今年上半年成功攻克北塔区域大跨度钢结构整体提升关键节点。6月,项目核心筒钢结构顺利封顶,标志着主体结构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正全力进行屋面结构、二次结构及机电安装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幕墙维护结构。”该项目经理介绍道。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广电制作、创意拓展、文化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地处武汉中央商务区的武汉图书馆新馆项目,从项目申报到施工就一直备受市民关注。目前,这座文化新地标建设现场依旧热潮涌动。该项目已完成封顶,于今年5月进入到主体钢结构收边收口阶段,目前进入幕墙施工关键阶段。预计场馆将于明年投入使用。
民生福祉工程扎实推进
位于发展大道187号的武汉市优抚医院扩建(康复综合大楼)项目,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包含19层地上建筑与3层地下建筑。该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建筑内装修施工。项目建成后,将对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三驾马车”有力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高端商办与宜居社区协同并进
武汉理想之地项目施工现场
今年5月,武汉理想之地项目暨武汉一初学苑(理想校区)正式开工建设。目前,该项目首开区2、3号楼施工至主体五层,一初学苑理想校区体育馆主体封顶。据了解,武汉理想之地10月开盘,一初学苑理想校区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预计将于明年投入使用。
武汉一初学苑(理想校区)效果图
青年路中央云城项目的B地块,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施工,目前拟交付楼栋与展示样板间已准备就绪,预计9月将迎来正式交付。同时,引人瞩目的E1地块超高层建筑(高249.15米)于今年开始施工,施工方正在克服场地小、工期紧等困难,全力推进这座集500强总部、超五星酒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建设,未来将显著提升区域产业结构与景观品质。
绍兴片城市更新一期楼栋
绍兴片城市更新一期项目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整体施工,预计将于今年完成交付。二期项目在今年年初开工,目前正处在桩基打围阶段。“项目融入‘现代里分’理念,采用纯围合式布局,最大限度的保留社区园林景观资源,营造舒适宜居的环境。”该项目负责人谈道。
智能建造赋能,项目管理提效能
今年以来,江汉区积极拥抱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推动辖区施工项目数字化,将“智能建造”作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今年3月,江汉区召开智能建造产业座谈会,邀请行业领军企业分享经验,共同明确“全周期平台建设+全产业链协同”的发展方向,为江汉区智能建造产业的布局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在武汉图书馆新馆项目中由武汉建工集团自主研发的智慧工地云平台大显身手。平台接入了数十类智慧工地设备,并与省市平台实现对接,深度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对“人、机、料、法、环”以及质量、安全的全要素、自动化、远程化、智能化管理,显著提升了项目管理效率与精细化水平,成为全区智慧工地建设的标杆。
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三维模型
在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项目、协和医院项目中,项目团队充分发挥“BIM+智能建造”技术优势。通过三维模型进行施工模拟,对结构安全、施工可行性、质量工期等多维度进行精准考量与方案优化,确保了关键节点的顺利完成和高精度施工,为核心筒钢结构如期封顶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下半年,江汉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将持续提升工程品质、培育行业品牌、塑造城市品位,以更多智能、绿色、宜居的精品工程助推城市能级跃升和市民幸福感提升。
回复还可以输入100字